本站QQ群:19036666
网上景区 手机 微信

 

文字獄與思想改造——從袁枚說起(嚴壽澂)

 

[ 编辑:web1 | 时间:2012-03-15 09:13:13 | 推荐:曲阜优秀商家展示 | 来源: | 作者: ]
明、清二代,中央集權及君主威勢遠逾唐、宋(用今世流行術語來説,乃所謂“封建專制”極盛之世[1])。清代更是以文字獄著稱,一案往往株連甚眾(如莊廷鑨《明史》案,死者達七十餘人)。尤其是雍正、乾隆二朝,文字獄多而且酷,如查嗣庭、呂留良、胡中藻諸案,難以悉數。慧業文人袁枚,際此“封建專制”的乾隆“盛世”,不僅以“佻達下流”、“名教罪人”大不理於衆口(袁氏早歲以吏能名世,囊橐已豐之後,年未四十,即投紱而去,卜居江寧,倘佯山水,左右風懷,至老不衰),而且廣聲氣,刊詩文,常常發爲駭世之論。如集其談神說鬼的小説家言,都爲一集,題爲“子不語”(與聖人也要開開玩笑),刊刻行世,即爲一例。又如在〈答李少鶴書〉(少鶴,名憲喬,袁氏友人)中聲稱“古來歸周、孔者,荀、孟、程、朱俱有流弊,有習氣,我不以爲然。譬之到人家,敬重一長者丈人而已,其旁子弟侍從之煩言贅語,我不能隨聲附和也。”[2](試設想一下,在“無產階級專政”之世,有人公然宣稱:“從來歸馬克思者俱有流弊,有習氣,我不以爲然。我所敬重的只是馬氏一人,其後世信徒的煩言贅語,我不能隨聲附和。”其遭遇爲如何?更須知袁枚此書,雖是私人函件,卻不是藏諸篋衍,秘不示人,而是收入《小倉山房尺牘》,流布甚廣者。)又如在致友人是鏡(字仲明,服膺宋明理學,“以道自任”,“講學不應試”)書中說;“當今堯舜在上,足下爲臯、夔可,爲巢、由可,爲孔、孟則不可。何也?孔、孟之與堯、舜,不並立者也。不知此,亦不足爲孔、孟。幸三思,毋悔。”[3]清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予智自雄,對天下臣民,不僅是作之君,還要作之師,自然容不得在下者聚徒講學,以孔、孟自居。[4]袁枚這段話,皮裏陽秋,明顯是針對“今上”而發,(更請設想一下,在“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年代,“革命小將”們若是看到了這類“含沙射影”、“惡毒攻擊”其“紅太陽”的文字,“義憤”難遏之餘,作者的結局又是如何?)然而當時這位錢塘才子,儘管如此肆無忌憚,卻安然無恙,在其小倉山下的隨園享盡風流,富而老壽;與歷經“運動”、飽受“衝擊”的“新中國”文人相比,命運何啻天淵之別。雍、乾二帝若是地下有知。對今世的“革命專政”,不免如何伯之初見海若,只能望洋而歎了。

       滿洲原是建州一小部落,臣屬於明,後來因緣際會,取明而代之。因此,清廷所最敏感的,就是其“夷狄”性以及臣屬於明的史實。歷次文字獄,大致與此有關。至於全面的思想控制,實非其意慮所及,更非其能力所逮。陳寅恪先生指出:“清室所最忌諱者,不過東北一隅之地,晚明初清數十年之載記耳。其他歷代數千年之史事,即有所忌諱,亦非甚違礙者。”[5]當時若是像今世革命政權那樣實施全面思想控制,引人注目如袁枚者,又如何能漏網?(一九五七年,“大鳴大放”,數十萬人紛紛落網。主其事者意猶未愜,次年還要發起“拔白旗”運動,以收拾“漏網右派”。)當然,清廷治下,凡書刊中“胡虜”之類字眼,自然是在所必禁。以宋人石介的《徂徠集》爲例,試一翻閲康熙、乾隆時此書刻本,常見滿紙空格,按上下文義推尋,可知所刪除的無非是“夷”、“狄”之類。清廷的心態是:滿洲人是征服者,不准漢人賤視其文化。(按:1860年,英帝國挾第二次鴉片戰爭得勝之威,迫使清廷簽訂《中英天津續約》,其五十一款云:“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内外,敍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這其實是一種國際間的文字禁令。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大不列顛,在此等方面的心態,與二百年前的清室,似亦無多差別。又,己丑國變後,中國大陸所刊印的書籍,凡“賊”、“匪”等字樣,一律須加引號。顯然也是出於類似的心態。)總之,此類文字忌諱,決談不上是全面思想控制(現今西方世界的“政治正確”,亦可說是一種文字忌諱。)雍正、乾隆間還有一個忌諱,即士人以孔、孟、程、朱自居,聚徒講學。在“聖主”看來,這是與在上的“堯舜”爭席,難以容忍;所著眼的也不是思想控制,而是“聖上”的威勢。聰明如袁枚,顯然明瞭,只要不觸及這兩個忌諱,儘可放言高論,絕對安全(試一讀廣州出版社新刊張紫葛著《心香淚酒祭吳宓》,“封建專制”時代與今世革命專政時代之異,即可瞭然)。

       從袁枚的例子可見,清廷雖屢興文字獄,其目的是維護其政治權威,而不是實施全面思想控制。“封建專制”只對人民的行爲加以範圍,而現代革命政權則要全面控制,乃至徹底改造人民的思想。美國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教授認爲,帝制時代的中國政府,似乎並不真想對人民的思想信仰作全面控制;現代中國的極權主義思想,其淵源在於西方,在於馬列主義,不在本土的傳統。[6]中國舊式專制與現代專政,本是植根於不同的思想傳統。中國思想傳統,按岡田武彥先生的説法,可分爲三型:理想主義(孔、孟、朱子、王陽明等儒家)、超越主義(老子、莊子、列子等道家)、現實主義(商鞅、韓非等法家,孫子、吳起等兵家,蘇秦、張儀等縱橫家)。[7]然而三型思想亦有一共通之處,即是崇尚“無爲”(墨家或爲例外)。早在民國十一年,呂思勉先生撰〈論讀子之法〉,即曾指出,中國古代哲人以爲,天地萬物皆由同一原質所構成,此原質名爲氣(包含陰陽二元)。宇宙間一切現象,只是此一氣之變化。氣之變化無方無體,可歸之於一種内在動力,此動力無乎不在,是謂“神”。對此自然之力,人只可隨順,不能抵抗。此即道家所謂“無爲”。“無爲”並非一切不事事,而指因任自然,不參私意。儒家“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法家“絕聖棄智”、專任度數,與此並無二致。此一思想,爲百家所共具。[8]以此用於政治,便是《史記·貨殖列傳》所謂“善者因之”,即因順人心、社會自然之勢。

       法國漢學家Francois Jullien(于連),對此中國文化傳統中百家所共具的思想,深有研究,具見於其《論勢》一書。[9](按:此書分三部分,分別論述軍事政治、文學藝術及歷史觀中“勢”的觀念及其運用,頗多勝解,可說是比較文化及比較哲學的傑作。不過,所論大多在於現實主義一派,於理想、超越二型思想殊少涉及。)Jullien以爲,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思想,傾向於對抗,而中國思想則視對抗爲耗費精力而無用,應盡量避免。換句話說,在中國人看來,對“自然之勢”(不論是自然界的還是社會的),不可對抗、鬥爭,只能隨順而利用之,以期調和。此一傾向,可名爲“順勢主義”(conformism)。[10]而毛澤東思想的一大特色,則是以“鬥爭”爲至上(按:馮友蘭晚年,對此深有感觸,以爲中國傳統思想主張“仇必和而解”,而毛思想則堅持“仇必仇到底”。可謂一語中的),與此傾向恰成對反。

毛氏及其黨徒在具體鬥爭過程中,頗有採於法家的術數權謀。如提拔工農幹部,其背後的考慮,正是趙高所謂“賤者貴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便於君主操縱(“賤者”無門第、財富、學問、聲氣等可以憑藉,驟“貴”之後,不得不死心塌地,作發蹤指示者的走狗。這是其勢使然,不關感恩圖報 [ 法家根本不相信感恩之類 ] )。又如強調政治“成分”,乃是商鞅連坐法的創造性發展(按:本人可以一切不顧,奈家人後代世世帶“反革命”之“烙印”何。這確是政治控制的妙法)。但是凡此都是方法的運用,屬於“術”的層面。其終極目標則是徹底改造社會,最終建立共產主義制度。這是基於兩個根本概念,即前進與歷史歸宿:歷史處於不斷進步的過程中,由奴隸社會而封建社會而資本主義社會,最後是共產主義社會。無論南北東西,一概如此。儘管或有反覆,但總的進程不會逆轉。到了共產主義,便無可再進,此即歷史的歸宿。與此相反,正如Jullien所說,中國的歷史觀是“往復”(alternation)而非“前進”。[11]歷史演化,方進方退,忽卻忽前,無定形,無常勢,決非其數一、二、三、四,一個接一個的發展。“物不可以久居其所”(《周易·序卦》語),“既濟”必繼之以“未濟”。歷史祇有“往來”,無所謂前進,更無歸宿之可言。凡是預先設定一個目標(不論是基督教的天國還是共產主義),以此爲準徹底改造社會與人心,在中國傳統中人看來,都是立理以限事,任私智而反自然,決不可取。因此,就“道”的層面而言,毛氏及其共產黨徒,實已“全盤西化”(在“術”的層面,則頗有取於中國現實主義一派思想,長於觀勢而操縱之,故其“行道”之功,較其西方同志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中國從前所謂革命,指“革”前朝之“命”,即政權的轉移。而己丑以後的“繼續革命”,實質是國家革社會的命,亦即以國家權力破壞原有社會有形無形的一切,以期在一片空白之上建立其新社會(至於是否能竟全功,又當別論),爲中國歷史前此所未有,與先秦以來的各派思想均格格不入。因此,要完成此社會革命,必須在制度與思想層面雙管齊下。中共取得政權後,首先辦兩件大事:把金融業、重工業等重要產業收歸國有,對知識分子作思想改造。思想改造乃其徹底社會革命方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道家主張委心任運,放乎逍遙自得之場,而思想改造顯然是“天斵”而非“天放”。法家主張因人自私之情而利用之,絕不以爲人心可以改而再造。儒家雖有變化氣質之說,似與思想改造相類。但是儒家以爲,變化氣質至難,祇有少數豪傑之士方能做到,不能要求於一般人。儒家持性善之說,主張以教育改善氣質,以復天命之性;所用的比喻是琢玉(《三字經》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琢玉之時,須順應玉的天然紋路,否則一琢即壞,何能成器?而今世革命政權的改造方針(不論是對社會還是對人心),則是在“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知識既開之後,人心自非“白紙”;於是先須將人心漂白,然後像工程師那樣,依設計藍圖而再造。己丑以後的史實表明,受中國傳統文化薰習的讀書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思想改造。陳寅恪先生在一九五二年作〈男旦〉詩,云:

       改男造女態全新,鞠部精華舊絕倫。

       太息風流衰歇後,傳薪翻是讀書人。

作於同年的〈偶觀十三妹新戲劇作〉之一云:

       塗脂抹粉厚幾許,欲改衰翁成奼女。

       滿堂觀衆笑且嘩,黃花一枝秋帶雨。

在冷雋的字句背後,是對思想改造運動的憤慨之情。然而當時的讀書人,爲甚麽會紛紛忸怩作態,“傳”此“鞠部精華”的絕活呢?原因在於非如此不能在“新社會”生存。

反觀袁枚,在文字獄之世,所以能優游林下,放言無忌,實是得力於治身有術。自由的前提是經濟上有選擇的可能,可以不依賴官家以爲食。袁枚深明此理,知道祇要經濟上有辦法,不吃官家的飯,且又不入忌諱禁區,即不在羿之彀中,朝廷無奈我何。然而在“新中國”,官家控制了一切經濟資源,知識分子若拒絕接受改造,祇有飢寒而死,否則欲免顔厚有忸怩也不得。今日研究己丑後知識界名流,若馮友蘭、賀麟、朱光潛等人思想轉變的文章,時見於海内外報章雜誌。其理論依據,多爲諸人的自白之類。但是如果不考慮上述最根本的一點,終是隔了一重公案。總之,在文字獄之世,羿彀祇是朝廷所設立的禁區;而在社會主義新時代,人間世無往而非羿彀,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明末抗清志士 [ 用現在的話來説,即是“反革命”] ,失敗之後,往往遁入空門,或爲黃冠,即在世俗之外,可免於辮髮胡服 [ 新政權順民的標識 ] 。在革命政權之下,和尚、道士、神父,都要“政治學習”、思想改造,概莫能外。更請設想一下,“反革命”能否遁入空門而無恙?)此“封建專制”與現代革命專政之所以別也。 

--------------------------------------------------------------------------------

[1]按:所謂“封建”云云,本是近世中國學人附會西洋史的説法。後來又因遵奉斯大林“欽定”的“社會發展五階段”論爲無上正等正法,此說更是固結而不可破。然而揆諸事實,在在扞格。

[2]《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五冊,《小倉山房尺牘》,頁170(卷八)。按“此書標點錯誤頗多,筆者標點有改動。

[3]〈與是仲明書〉,載上書第二冊《小倉山房文集》,頁252-53(卷十五)。

[4]清初各地書院,承明季遺風,尚有講學,如李顒(閩中書院),顔元(漳南書院),張伯行、蔡清遠(鰲峰書院)等。據《清通典》,雍正十一年,命各直省皆設立書院,同時明喻内閣,“聚積生徒,講誦肄業”,乃“浮慕虛名”。於是書院只以考試帖括爲事,不復如明世之講學。

[5]〈元西域人華化考〉,收入其《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年),頁238。

[6]John R. McRae et al. “The Historical Legacy of Religion in China,”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17 (Fall, 1989): 112.

[7]〈中國における現實主義思想の實體について〉,載所著《中國思想における理想と現實》(東京:木耳社,1983年),頁34-37。

[8]收入所著《經子解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重印本),頁88-108。

[9]此書已由Janet Lloyd 譯成英文,題爲The Propensity of Things: Toward a History of Efficacy in China (New York: Zone Books, 1995)。

[10]上書,頁259-263。

[11]參上書,頁186-193。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叶适儒学概述、历史贡献及现代价.. [下一篇]道咸年间具有早期启蒙意义的政治..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权利声明 |  招聘信息 |  企业资质 |  友情单位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qufu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实名:曲阜信息港
欢迎广大用户投诉举报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鲁ICP备0702279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