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QQ群:19036666
网上景区 手机 微信

 

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 编辑:web1 | 时间:2015-07-25 15:09:28 | 推荐:曲阜优秀商家展示 | 来源: | 作者: ]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引导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其中先秦儒学是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又是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
关键词: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中国的学术思想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儒家思想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一切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程度最深。中华民族有历史悠久的的灿烂文化,中国在世界是被称作“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多与孔子的思想分不开。中华民族讲道德的文明传统,宽厚宏廓的伟大气派与扶颠持危、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风范,可以说是都是源于儒家思想的精华。
  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是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儒学成为中国的国学。
   一、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一)仁。
   “仁”是孔子儒学思想中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孔子将“仁”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来使用。“孝悌”为“仁”之本。“孝”是尊重父母,“悌”是敬重兄长,在孔子看来,亲情是培养“仁”的土壤,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回报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仁”的。既而把“仁”扩展到“泛爱众”。
   孔子“仁”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仁者爱人到仁者爱民,孔子的“仁”实现了一种由尊天命到重人事的思想转变。他提出君主要做到“为政以德”,坚持反战,禁暴,重民,举贤的德政思想,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君子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二)礼。
  “礼”是用以严格区分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法制度,贵族等级制度,财产分配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孔子道出了治国之道,认为“为国以礼”;论处事之道,认为“齐之以礼”;论修身之道,认为“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不知礼,无以立”;论人生愉悦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政治上讲,强调等级制度;从社会规范和道德上讲,强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在国家关系中,强调中央的无上权威;在家庭中,维护长辈的威信。
        孔子一生都在研究礼,他将礼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使之成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同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三)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晚年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中”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即事物变化中量的规定性。“中庸”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一,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子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构建理想的社会环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量度心取中,无过无不及,采取折中的办法,不要做得太过,也不要做的不够。才是最优秀的。
  二、孟子的儒学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性善论。
        所谓“性善”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道德品质的萌芽,他称之为“善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四端,就具有四体也。”
  (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
  孟子继承孔子“为仁由已”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弘扬“心性”,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强化了儒学的“内圣”,即个体的自我修养。他强调“反身而诚”“反求诸已”等一系列“存心养性”的内修功夫,提出“寡欲”和“养气”的修养方法。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中,心、性、天三者是统一的。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善的本性,只要尽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能认识人的本性,只要尽心,才能知性,进而知天。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心、性、天三者在孟子这里达到了统一升华。
  (三)民本与仁政。
   “民本”即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他认为国君对百姓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正如他所说的“天时不如地立,地立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路寡助”。
    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心主义观点,通过重民,保民而过到保王,使民的目的。丰富了理论内涵,对儒家学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三、荀子的思想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奴隶制已崩溃,封建生产关系正处于巩固和发展阶段。荀子适应当时的社会,吸收各家各派的学说来改选儒家学说,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一)性恶论。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其善伪也”,他认为人性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后天的教化不同。人的性恶,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进行教化,需要用礼义法度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和引导人民。
  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生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
  (二)人定胜天。
    孔子是信奉天命的,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论语》中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五十知天命”这类的说法。
        但是荀子认为,自然界有他运行的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恶辽远也,辍广”。荀子看到天的运行与人间事务的变迁是不一致的。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胜天”的思想。这反映了荀子时代社会生产力与人类力量的发展。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基本脉络。如果说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发展的基础,孟子则主要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内圣”方面,更注重通过个体的内在修养,达到了圣人,君子的完美人格,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荀子则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外王方面。在天人相分的前提下,着重在现实中建立功业,后世的人们正是在这三位巨子的理论基础上将儒学一步步发展,完善。并与其他学说相反相成,形成中国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民族凝聚的主体内容,影响着中国2000多年的发展。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特点及作用 [下一篇]《诗经》的哲学意蕴——以《关雎..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权利声明 |  招聘信息 |  企业资质 |  友情单位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qufu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实名:曲阜信息港
欢迎广大用户投诉举报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鲁ICP备0702279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