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QQ群:19036666
网上景区 手机 微信

 

曲阜三宝艺术馆之碑帖

 

[ 编辑:tangtang | 时间:2013-07-26 08:45:44 | 推荐:曲阜优秀商家展示 | 来源: | 作者: ]

   碑帖,是从碑石上用宣纸和墨锤拓成的手工艺品,因为较好的保留了原碑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便于临摹、研究和观赏,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东方圣城的曲阜,其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当属曲阜三宝,而作为三宝之一的曲阜碑帖则是中国儒学文明与东方文化最有力的见证和传承的载体。

  位于山东曲阜富良商城的曲阜三宝艺术馆,以发掘和制作高品质的珍稀碑帖为己任,在传承曲阜这一珍贵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艺术馆负责人郝元勋和李春汉对碑拓技艺和拓片质量一向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郝元勋介绍,其馆藏所有拓片均使用真正石碑,由技艺精湛、世代传承、从事碑拓的老艺人,采用祖传工艺,制作的拓片清晰精美,光泽好,不走墨,保存百年不发霉、虫不蛀,久负盛名。成为研究学者、书画艺术家、各级公务员、企事业单位领导、教师、学生、收藏爱好者收藏和馈赠的佳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日本、新家坡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曲阜是我国碑帖的主要产地之一。这里的碑帖资源丰富,存有西汉以来历代碑刻5000余块.主要集中在孔府、孔庙、孔林、颜庙、周公庙、少昊陵、孟母林等处。

  曲阜的碑刻最大的重数百吨,高16米余;最小的仅十厘米长。类型上有祀孔碑、谒庙碑、“旌忠”碑、“节孝”碑及各种墓碑和题记等;书体上有真、草、隶、篆、行等各种字体;文字上有汉、蒙、满三种文字;形式上有字、画,有文言、有白话;内容上有政治、经济、军事,也有对文化、地震、火灾、水灾、旱灾等的记述。尤为珍贵是的现存有西汉碑刻6石,东汉碑刻19石,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

  这些碑刻,是研究我国文字延承、书法艺术和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

  曲阜碑帖以擦拓和扑拓见长,尤以扑拓为主要技法。碑帖约为1000多种,以汉、魏、六朝碑帖为主,尤以“乙瑛碑”、“孔庙碑”、“礼器碑”、“史晨碑”、“张猛龙碑”、“贾使君碑”、《玉虹楼法帖》等碑拓最为著名。此外,王羲之、张廷圭、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翁方纲、何绍基等历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原碑精拓本,也为识家所珍爱。下面,择其几个有代表性的碑帖,从其书法艺术角度简述之,以飨读者,虽是管窥一斑,但愿能使读者对曲阜碑帖的珍稀之处和艺术价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 汉碑三杰之—《乙瑛碑》

  此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是孔庙汉碑中最早的一座。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和碑》,俗称《乙瑛碑》,此碑无额,高260厘米,宽128厘米。碑文隶书,共18行,每行40字。

  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其风格特征是:结体力求规矩大方,中敛旁肆,法度严谨。骨肉亭匀,波磔分明,尤其是燕尾的姿势极其优美。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苍峻朴实而不失潇洒俊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清代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近代人称它是“东汉奇丽书派的代表”。此碑在书法研究以及孔庙管理机构和沿革的研究上有极重要的价值。

  ★ 汉碑三杰之—《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鲁相韩敕复颜氏繇发碑》、《韩敕碑》等,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九月五日刻。是汉代碑刻中的精品。

  原碑高四尺五寸,阔二尺二寸,厚五分,无碑额。四面环刻隶书,碑阳16行,每行满36字。碑阴共三列,上列17行,中列17行,下列18行。碑右侧共四列,每列各4行。碑左侧共三列,每列各4行。

  汉代隶书日臻成熟完美,特别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刻碑立传之风盛行,出现了一大批不留姓名的书法名家和镌刻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碑石。在大量的汉碑当中,《礼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尤其是碑阳的后半部及碑阴是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的三杰之一。碑石的书风精妙峻逸,端庄秀丽兼而有之。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被古人推为汉碑第一杰作。对以后唐代楷书的形成影响很大,曾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 “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 清人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又说 “唯《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自古以来《礼器碑》一直为历代书家所激赏,推崇。尤其是攻汉隶者,更应以《礼器碑》为楷模。

  ★ 汉碑三杰之—《史晨碑》

  《史晨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三月,因为在石碑的前后两面刻有两种碑文,碑阳称为《史晨前碑》,详称有欧阳修《集古录》的《鲁相晨孔子庙碑》,洪氏《隶释》的《鲁相史晨祠孔子庙奏铭》,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的《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碑阴为《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俗称《史晨后碑》。

  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 “碑高七尺,宽三尺四寸” 无碑额,碑阳刻有十七行,行三十六字。碑阴刻有十四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武周马元贞等人正书题记四行。清毕沅、阮元在〈山左金石志〉中记载:“此碑下一层字嵌置趺眼,向来拓本难于句读,自乾隆乙酉冬(1765年)何梦华将趺眼有字处凿开,,从此全文复显。此碑文磨灭处极少,迄今碑文完整可读。

  《史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前后两面书风一致,相传为蔡邕所书。

  由于历史的原因,碑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体、别体字和当时通行的习惯字。如从篆书进化的字,不合篆书的错误字,与章草相互演化的字,假借字及增减笔画与变形字等,从中可以看出篆、隶进化过程中的演变迹象。

  对于《史晨碑》,历代书家如清人万经《分隶偶存》、清孙泽《庚子销夏记》、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杨守敬《平碑记》等诸多著作各有评论,且评论极高。但仔细读来,对此碑有一个总的认定:修饬紧密,矩度森然,百世楷模,庙堂之品,古厚之气。《史晨碑》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寓变化于字势的自然展开之中,用笔方圆相济,曲直相生,波磔分明,轻重得法。结字扁平方正,伸缩有度,收则简静,放则纵逸。点画布局中宫紧密,外宫疏放,章法布局统一和谐,井然有序。

  《史晨碑》是汉代较为精工的碑版之一,被称为汉碑三杰之一。我们从现在的拓本中,依然可以领略到较多的书写笔意,体会到用笔的轻重顿挫和曲直使转的变化。如果说近代发现的竹简为我们提供了汉代文牍书法的真迹,那么契刻精工的《史晨碑》更为我们保留了汉隶规范书法的真面貌,其用笔之精,可叹为观止!

  ★ 书法碑帖集大成之

  —《玉虹楼法帖》

  被誉为书法碑帖集大成的《玉虹楼法帖》,是清代书法家、金石家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搜摩镌刻的碑拓集萃,共584块,装订成一百零一册,又称“百一贴”,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初年,孔德成先生的胞姐孔德齐、孔德懋女士结婚时,孔府都用楷雕如意和《玉虹楼法帖》作为陪送的嫁妆。

  《玉虹楼法帖》共分为14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玉虹续鉴真”、“谷园摹古”、“国朝名人”、“瀛海仙班”、“金人铭”、“隐墨斋”、“黄涪州”、“米海岳”、“祝京兆”、“临《中兴颂》”、“张文敏小楷”、“张文敏书诗”等,编为101卷。其中玉虹楼帖16卷、瀛海仙班帖10卷、临《中兴颂》2卷、张文敏小楷1卷、张文敏书诗1卷,均刻张照书作:瀛海仙班帖专刻张照小楷,均为应制作品,临《中兴颂》刻张照临摹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帖,玉虹楼帖广刻张照各种书体,是研究张照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玉虹鉴真帖、续鉴真帖各13卷,摹刻各种古代法书,计有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李白、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构、赵孟頫、吴宽、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沈周、王铎等200余人的书法作品;谷园摹古帖20卷,摹刻旧拓石刻碑帖,汇拓钟繇、王羲之、智永、李邕、苏、黄、米、蔡、赵等人的名碑书作;国朝名人帖12卷,专刻清人墨迹,计有顾炎武、高士奇、恽寿平、王澍、梁同书等49人的书作;隐墨斋帖8卷,全刻孔继涑书作;金人铭帖2卷,刻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书作;黄涪州帖、米海岳帖、祝京兆帖各1卷,分刻黄庭坚、米芾、祝允明书作。

  《玉虹楼法帖》列民间收藏之最,法帖孤本居多,收录历史明家较全,保存资料丰富,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第一,曲阜《玉虹楼法帖》作为丛帖来讲,具有其独特性,它不属于任何丛帖的翻版,而是以孔继涑、张照临摹或自书为主体,兼收历史书法名人真迹摹刻而成,自成体系,绝大多数为独作刻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多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因此,有学者将《玉虹楼法帖》与《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并称为中国三大丛帖。

  第二,《玉虹楼法帖》历经改朝换代、多次战乱,尽管个别出现残缺或遗失,但基本保存了它原石刻的完整。到目前已知保存完整的法帖原始石(木)刻中,玉虹楼法帖刻石应该是最全面且数量最多的原始刻帖。

  第三,《玉虹楼法帖》在中国法帖收藏、摹刻史上,创造了民间收藏、摹刻法帖的奇迹。一般民间收藏多为法帖拓本、散存原版居多,而《玉虹楼法帖》580余帖原石摹刻,均为孔继涑个人为之,其数量之多,涵盖名家之众,当为中国书法及法帖史上的伟大创举。

  ★ 首屈一指的北宋四大书法家之—《米芾六幅屏拓片》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 慈禧御笔—《寿字拓片》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要在颐和园举行隆重的六十大寿祝寿大典,“衍圣公”孔令贻同其母“一品太夫人”彭氏、“一品原配夫人孙氏”赶到北京给慈禧祝寿。在祝寿期间受到慈禧的赏识,亲笔书写“寿”字赏赐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对此感到十分荣耀,并刻于石上,立于二堂之内,让前来孔府的达官贵人鉴赏。慈禧寿字书写流畅,运笔有力,气势恢宏,被后人称为“一笔寿”。拓片采用传统朴拓技法,使用朱砂、黄丹,更显示出喜庆之色,使用锦绫装裱,便于携带、悬挂,寓意吉祥。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山东济宁将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宣.. [下一篇]曲阜:在品学六艺中感悟传统文化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权利声明 |  招聘信息 |  企业资质 |  友情单位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qufu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实名:曲阜信息港
欢迎广大用户投诉举报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鲁ICP备0702279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