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QQ群:19036666
网上景区 手机 微信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两岸共同书写的近代史

 

[ 编辑:tangtang | 时间:2016-12-15 09:16:29 | 推荐:曲阜优秀商家展示 | 来源: | 作者: ]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两岸学者合作的里程碑。比起之前的许多关于近代史、民国史的著作,这套书在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公正性四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推进,尤其在建立史学共识上有重大的进步。可以说,它见证了两岸30年学术交流的历程。2016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邀请众多的参与者齐聚一堂,探讨如何以此为起点,进行更多的学术研究与出版合作。 

  ——编 者     

  部分出席嘉宾:

  杨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黄克武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

  吴景平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杨 群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王建朗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主编)

  汪朝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两岸合作的里程碑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始于2010年,有这样一个背景: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两岸学术交流的步伐也已迈出20多年,进行这类学术合作的条件已经成熟。

  两岸学术交流从第三地(美国或日本)交流、大家怀着互相提防的心情,到后来逐渐大家达成理解,再到今天比较融洽,这里面有很多故事,令人感触良多。本书序言里引用了陈三景先生的一段话,从最初相遇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后来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显示的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由于两岸学术的相互交流,呈现的结果是一些研究成果已经相当接近。

  黄克武:这本书是一个两岸合作的里程碑。书里面充满了两岸学者之间相互的影响,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见证了海峡两岸30年学术交流的历程。

  2015年“习马会”时,习近平指出,两岸双方应鼓励两岸史学界携起手来,共享史料、共写史书。近30年可以说是史料爆炸的时代,近代史方面出现了非常多新的史料,两岸在这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这套书,光看注解就可以发现,里面对于新史料的开发是最重要的特色。史料是最基本的,以史料为基础,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新史料的开发,让大家都有机会去了解历史相当多细致的面相。

  杨天石:比起我们以前见过许多关于近代史、民国史的著作来说,这部书在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公正性四个方面都有重大的推进。尤其在建立史学共识上有重大的进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写史书,写什么呢?我想大概不是主要写分歧,而是要写对于历史共同的认识。应该承认,几十年来,两岸的历史学在不同的道路上分别发展,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话语系统,这四本书在建立两岸历史学的共识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从这个角度说,两岸近代史学者做了一件大有益于民族、大有益于国家的工作。

  黄兴涛:这套书真正体现了两岸学者相互学习,“不同而和”。举例来说,这里面晚清的民族主义是沈松侨先生写的。他很注意地把大陆所写的成果全看了,我们已经发表过的大陆学者的不同观点,他全部引用了,但是他最后还保持了他自己的见解,还是强调建构性。

  修订完善的空间很大

  杨 群:这套书也留下了一个缺憾。我们原来构思是60位作者,最终参与的是57位,含大陆34位学者、台湾21位学者、香港2位学者,有几块内容是很重要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未来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会争取在修订时把它完善起来。

  王建朗:这本书的作者都是目前在一线工作的“中生代”学者,每一位都是他所撰写的课题领域研究中的佼佼者。

  这部著作不像通常的教科书完全按时段、按事件一一道来,除了通史性的架构,还有一个专题性架构——把整个近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社会、学术发展做了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展现。当然,这种架构之新,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迫的——如果两岸学者坐下来像日常写教科书一样来做的话,工作量太大了。因此,著作基本上以个人研究为主体。

  汪朝光:专题研究的方式,导致这本书在全面性上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晚清政治史上卷用三章写新政时期,确实体现了最近十几年以来学界研究的最新的、前沿的学术成果,但是把甲午和戊戌浓缩在一章里,又确实有欠缺。比如民国史的下卷,显然偏向于1927年以后的国民党时期。其实北洋时期也很重要,大家也很关注,但是只有两章,如果有四五章就更理想一点。

  解释历史有新意

  黄克武:这套书在解释历史上面有很大的新意。

  第一,体现在晚清史的部分,对改革和革命做了更合理的定位。过去是革命为中心的历史书写,而过去30年来,我们在对立宪派、改革派的研究中发现:辛亥革命的成功其实是革命派跟改革派共同努力的成功。晚清新政的失败也并不是像过去所说那样,是因为清朝政府没有诚意,而是有历史结构性因素在里面。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论断。

  第二,对于北洋政府的重新定位,有了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估,北洋政府有它的缺点,但是也有它的成就,特别是在内政、司法、外交方面。

  王建朗:著作的内容比较新。各位作者都很注重发掘运用新的史料,阐述新的观点,除了个人已有的研究,也注意综合学界已有的研究。

  近代这100多年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革命的年代。如今再回头来探讨,大家能比较科学、比较理性地看待清代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认为既然它是革命对象就一无是处。对北洋政府政治外交的评价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是如此。这套书得益于改革开放,也得益于时间的沉淀,才使我们有可能比较客观、冷静地去看待历史。

  汪朝光: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是如何把学者的认识普及到民间。在文史哲等人文科学中,历史是一个挺核心的部分,而且是人文科学中最具有本民族主体性的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怎么样确立一个在人文学科领域的民族主体,其实也是这本书带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人才史话:忽必烈知人善任得天下 [下一篇]光明论坛·温故:和如羹焉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权利声明 |  招聘信息 |  企业资质 |  友情单位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qufu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实名:曲阜信息港
欢迎广大用户投诉举报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鲁ICP备07022795号-5